第二轮报价 样本条款

第二轮报价. 本公司第二轮报价为:人民币大写 元(¥ 元)。
第二轮报价. 本公司第二轮报价为:人民币大写 元(¥ 元)。 注意:如供应商为小型、微型企业的,评审时以上述报价扣除落实政府采购政策的价格为评审价格。
第二轮报价. 本公司第二轮报价为:人民币大写 元(¥ 元)。 三、 供货期(交货期)
第二轮报价. 本公司第二轮报价为:人民币大写 ( %)。
第二轮报价. 9.1 谈判小组对谈判文件中能够详细列明采购标的技术、服务要求的,在谈判结束后,所有继续参加谈判的合格供应商应在谈判小组发出第二轮报价提示后15分钟内提交报价,第二轮报价即为最终报价。 9.2 谈判小组对谈判文件中不能详细描述和列明采购标的的技术、服务要求,需通过谈判由供应商提供最终设计方案或解决方案的,在谈判结束后,谈判小组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投票推荐叁家以上合格供应商的设计方案或者解决方案,并要求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最终报价。 9.3 供应商的报价均超过了政府采购预算或报价未超过采购预算的供应商不足叁家的,谈判活动终止。 9.4 最终报价在谈判小组发出提示后进行,供应商须注意查看报价结束时间,在报价时间内及时进行最终报价,最终报价是供应商响应文件的有效组成部分。 9.5 在提交最终报价之前,供应商可以根据谈判情况退出谈判,但必须提供书面情况说明,由法人或被授权人签字(签章)并加盖公章。未能提供书面情况说明或在规定时间内未能提交最后报价的供应商,其首次报价将作为最终报价继续参与谈判活动。 9.6 本项目采购需求无变化时,供应商的最终报价不得超过首次报价,否则作为无效响应处理。
第二轮报价. 谈判小组将启动供应商第二轮报价程序(网上系统将有相关提示);开始报价时,公告栏会提示“报价开始,请在截止时间之前完成报价”;供应商的报盘时间为 10 分钟,只能提交一次报盘,提交后将不能修改;此次报盘为第二轮报价,如有谈判过程中需要补充说明的事项,可在网上系统的“服务承诺”及“附加说明”栏中进行填写;所有供应商都提交报盘或报盘时间截止将结束报盘,谈判小组有权酌情延长报盘时间;
第二轮报价. 1、 参加第二轮报价的投标人确定方式: 2、 第二轮报价方式: (1) 参加第二轮报价的投标人的委托代理人(或法定代表人)现场进行第二轮报价。 (2) 投标人的第二轮报价将作为评审确定成交的依据。磋商承诺及书面报价均须由委托代理人(或法定代表人)签字确认。 (3) 投标人第二轮报价应在质量、服务等方面不降低的情况下,不得高于本单位第一次报价。否则,磋商小组有权拒绝该报价并不再给予报价补报机会。 (4) 投标人第二轮报价为在响应竞争性磋商文件的所有实质性条款、除报价外不改变投标文件内容的情况下报出。 3、 定标:

Related to 第二轮报价

  • 個人情報 個人情報の利用目的)

  • 业绩比较基准 中债综合全价指数收益率×90%+沪深 300 指数收益率×10%本基金选择上述业绩比较基准的理由如下: 本基金业绩比较基准为复合型基准,选取了中债综合全价指数和沪深 300 指数。 中债综合全价指数由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编制并发布,其指数样本涵盖国债、政策性银行债、商业银行债、地方企业债、中期票据以及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等 14 类券种,能够综合反映我国债券市场的整体投资收益情况,适合 作为本基金固定收益类资产投资的业绩比较基准;沪深 300 指数由中证指数公司编制并发布,指数样本覆盖了沪深两地大部分流通市值,成分股均为 A 股市场中代表性强且流动性高的主流投资股票, 能够反映中国证券市场股票价格变动的概貌和运行状况,适合作为本基金权益类资产投资的业绩比较基准。 本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对上述两只指数分别赋予了 90%和 10%的权重,与本基金对固定收益类资产和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情况相匹配。 如果上述基准指数停止计算编制或更改名称,或者今后法律法规发生变化,又或者市场推出更具权威、且更能够表征本基金风险收益特征的指数,则本基金管理人可与本基金托管人协商一致后,调整或变更本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并及时 公告。

  • 宣告死亡处理 在本合同有效期内,如果被保险人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我们以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判决作出之日作为被保险人的死亡时间;如果被保险人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我们以意外事件发生之日作为被保险人的死亡时间。我们按本合同的约定给付身故保险金,本合同终止。 如果被保险人在宣告死亡后重新出现或者确知其没有死亡,身故保险金受益人应在知道后 30 日内向我们退还已领取的身故保险金,在前述情形下,本合同的效力依法确定。

  • その他の定義 ガスメーターの能力」… 当該ガスメーターが適正に計量できる範囲内の使用可能な最大流量のことであり、立方メートル毎時の数値で表わしたものをいいます。

  • 其他經機關認定確屬不可抗力或不可歸責於廠商者 前款不可抗力或不可歸責事由發生或結束後,其屬可繼續履約之情形者,應繼續履約,並採行必要措施以降低其所造成之不利影響或損害。